牡丹与梅花,两种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精神的花卉,始终在中国国花的争议中占据核心地位。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瑰宝,更是民族品格与文化记忆的缩影。从唐宋诗人的吟咏到现代社会的民意投票,关于国花的讨论从未停息,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认同。
一、国花之争的历史沿革
中国国花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末期。1904年,慈禧太后以懿旨形式将牡丹定为国花,并在颐和园修建“国花台”。这一选择深受唐代以来牡丹“国色天香”的文化积淀影响——唐人诗句“唯有牡丹真国色”将牡丹推向了象征盛世的巅峰。而民国时期,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,梅花因“凌寒独放”的特质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。1929年,国民将梅花作为徽饰图案,并在南京设立梅花山,虽未正式立法,却形成了“梅花为国花”的民间共识。
新中国成立后,国花议题多次引发讨论。1994年与2019年的两次大规模投票中,牡丹分别以58.06%和79.71%的支持率领先,但均因“南北文化差异”“象征意义分歧”未获法定确认。2024年国家林草局明确表示,各方意见仍存较大分歧,国花确立时机尚未成熟。
二、牡丹与梅花的文化象征体系
1. 牡丹:盛世气象与生命哲学
牡丹的文化基因根植于盛唐气象。其花朵硕大、色彩艳丽,契合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气质。白居易笔下“花开花落二十日,一城之人皆若狂”,记录了长安城万人空巷赏牡丹的盛况。在传统哲学中,牡丹的圆满花型与短暂花期形成辩证隐喻:既象征“厚德载物”的儒家,又暗含“盛极而衰”的道家智慧。现代社会中,牡丹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地位——牡丹籽油、花茶等衍生产品,将观赏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。
2. 梅花:逆境品格与精神图腾
梅花的文化崛起与宋代文人精神息息相关。林逋“梅妻鹤子”的典故,将梅花提升为士大夫气节的象征;陆游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则赋予其民族抗争的隐喻。1930年代,梅花的“五瓣”被解读为与五权宪法的具象化符号,成为抵御外侮的精神图腾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,梅花中富含的苯甲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,这与传统文化中“梅花解毒”的民间智慧形成奇妙呼应。
三、争议背后的文化认同重构
国花之争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符号的选择困境。支持“一国一花”者强调文化聚焦的重要性:牡丹派认为其“包容性”更能体现多民族国家特质,梅花派则主张“逆境精神”契合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。而“双国花”方案试图调和这种对立——如陈俊愉院士提出的“牡丹象征物质文明,梅花代表精神文明”,既保留历史传承,又构建互补性象征体系。
地理文化差异加剧了选择难题。北方地区更倾向牡丹的华贵大气,江南文化圈则推崇梅花的清雅坚韧。这种分化在2019年投票中尤为明显:河南、山东等牡丹产地支持率超90%,而江浙地区仍有21.3%的受访者坚持梅花首选。
四、国花未定的现代启示
暂缺法定国花的现状,反而为文化对话提供了空间。北京故宫的牡丹文化节与武汉东湖梅园的国际梅花节,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公众理解两种花卉的深层寓意。教育领域也可创新传播方式,如将牡丹的生物学特性(如耐寒基因PAE3)与梅花的花期调控机制纳入中小学科学课程,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跨界融合。
对于普通公众而言,参与国花讨论的过程比结果更具价值。可通过以下方式深化认知:
1. 文化溯源:参观洛阳牡丹博物馆或无锡梅园,实地感受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栽培技艺。
2. 生态观察:记录牡丹(4-5月)与梅花(1-3月)的花期变化,理解气候变迁对植物文化的影响。
3. 健康应用:尝试牡丹花茶(安神)与梅花蜜(润肺),体验传统花疗智慧。
国花的抉择,终将是中华文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一次系统梳理。无论最终选择如何,牡丹与梅花早已超越植物学范畴,成为铭刻民族记忆的精神符号。这种持续百年的讨论本身,恰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、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