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CI手术全称解析: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定义及英文缩写释义
adminc2025-04-23健康指南12 浏览
PCI手术是挽救冠心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技术,其全称为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”(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)。这项技术通过微创手段疏通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,恢复心肌血液供应,显著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。本文将解析其定义、技术发展及临床应用,并为患者提供实用建议。
一、PCI手术的定义与核心作用
1. 定义解析
PCI是一种通过皮肤穿刺(通常选择手腕或大腿根部血管),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狭窄部位,利用球囊扩张、支架植入等手段疏通血管的微创治疗技术。其核心目标是恢复心脏血流,缓解胸痛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并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。
2. 英文缩写释义
PCI的英文全称为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,其中:
Percutaneous:经皮,即通过皮肤穿刺完成操作,无需开胸。
Coronary:冠状动脉,负责为心脏供血的血管。
Intervention:介入,指通过导管技术对病变进行干预。
3. 核心作用
快速开通血管: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在发病12小时内接受PCI治疗,以挽救濒死心肌。
改善长期预后:通过支架等器械维持血管通畅,减少心绞痛复发。
二、PCI技术的发展历程
1. 早期探索(1929-1977年)
1929年:德国医生Forssmann首次将导管插入自身心脏,奠定心导管技术基础。
1953年:Seldinger发明经皮血管穿刺技术,结束血管切开历史。
1977年:Gruentzig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(PTCA),开启介入治疗时代。
2. 技术革新(1980年代至今)
1986年:首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,减少术后血管弹性回缩。
2003年:药物洗脱支架(DES)问世,将再狭窄率降至10%以下。
2010年后:药物涂层球囊(DCB)和生物可吸收支架(BRS)逐步应用,实现“介入无植入”理念。
三、PCI手术的分类与适用场景
1. 技术分类
| 技术类型 | 作用原理 | 适用人群 |
|-|--||
| 球囊扩张术 | 通过充气球囊撑开狭窄血管,适用于简单病变 | 血管狭窄较轻者 |
| 支架植入术 | 金属支架支撑血管壁,防止弹性回缩;药物支架抑制内膜增生 | 中重度狭窄或急性心梗患者 |
| 血栓抽吸术 | 负压导管清除冠脉内血栓,减少栓塞风险 | 血栓性病变或静脉桥血管病变 |
| 旋磨术 | 高速旋转刀头磨削钙化斑块,解决复杂钙化病变 | 严重钙化血管狭窄者 |
2. 适应症与禁忌症
适用人群:
稳定性心绞痛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。
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发病12小时内)。
冠状动脉狭窄≥70%且伴随心肌缺血证据。
禁忌症:
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风险高者。
无保护左主干病变(需评估外科手术替代方案)。
四、患者最关心的实用建议

1. 术前准备
心理调整:了解手术流程(平均耗时30-60分钟),避免过度焦虑。
身体准备:术前禁食4-6小时,停用抗凝药物(需遵医嘱)。
2. 术后护理
用药管理:
必须长期服用阿司匹林+氯吡格雷(双抗治疗)至少1年,预防支架内血栓。
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,延缓动脉硬化。
生活方式调整:
术后1周内避免上肢用力(桡动脉路径者)。
饮食低盐低脂,限酒,每周适度有氧运动(如步行、游泳)。
3. 警惕并发症
急性期:胸痛复发可能提示支架内血栓,需立即就医。
长期风险:支架内再狭窄(发生率5-10%),可通过药物球囊二次干预。
五、PCI技术的现状与未来趋势
1. 临床现状
中国年手术量超百万例,但部分病例存在支架滥用(如狭窄<50%仍植入支架)。
国家卫健委已出台规范,限制非必要支架使用,推动药物球囊等新技术应用。
2. 未来发展方向
精准化治疗:通过血管内超声(IVUS)和血流储备分数(FFR)评估病变,减少过度干预。
生物可降解材料:支架在完成支撑作用后逐步降解,降低远期风险。
PCI手术通过微创方式为冠心病患者重建“生命通道”,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并配合术后管理。患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术后遵医嘱用药及康复,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。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规范,PCI将更趋精准化、安全化,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“黄金标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