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农”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,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发展与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。当前,我国“三农”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,需在守底线、提质量、增活力中找准发力方向,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农业:筑牢粮食安全根基,激活产业升级动能

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其核心在于保障粮食安全与提升综合效益。
1. 稳产保供,守牢粮食安全底线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需坚持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:
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:严格耕地占补平衡,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.4万亿斤。未来需通过盐碱地改造、撂荒地复垦等行动,确保耕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。
单产提升工程:2024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80%,下一步需聚焦“四良融合”(良田、良种、良机、良法),推广水肥一体化、智能农机装备等技术,推动整建制大面积单产提升。
2. 科技赋能,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
现代农业需向智慧化、绿色化转型:
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应用:通过遥感监测、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施肥施药,建设智慧农场提升效率。
装备升级与绿色生产:2024年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20万架,作业面积达4亿亩,未来需深化农机农艺融合,推广低碳循环种养模式。
实用建议:
地方可联合科研机构建立“田间实验室”,加速技术落地。
农民合作社引入无人机植保、智能灌溉等设备,降低生产成本。
二、农村: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破解发展短板
农村现代化需兼顾基础设施完善、治理效能提升与城乡融合发展。
1. 补短板: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
农村公路与物流体系:截至2023年,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0万公里,但养护与运输服务仍待优化。建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,推广“快递进村”模式,打通农产品上行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人居环境整治:2024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%,未来需加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推广生态庭院、绿色农房。
2. 强治理:推进乡风文明与基层自治
移风易俗:针对高价彩礼等陋习,可建立红白理事会,制定彩礼上限标准。
数字化治理:推广村级事务管理平台,实现政务公开、村民议事线上化,提升自治效率。
实用建议:
乡镇设立“人居环境积分制”,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。
依托“村BA”“村晚”等活动培育乡村文化品牌,增强凝聚力。
三、农民:拓宽增收渠道,强化社会保障

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,需通过多元路径实现增收与权益保障。
1. 增收致富:产业与就业双轮驱动
特色产业提质:832个脱贫县均培育2—3个主导产业,总产值超1.7万亿。未来需推动农产品深加工,打造区域公用品牌,提升附加值。
就业帮扶与技能培训:2024年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305万人,建议推广“订单式”培训,定向输送建筑、家政等领域技能人才。
2. 社会保障:兜底帮扶与权益保障
防返贫监测:优化大数据监测系统,针对低收入群体分层分类帮扶。
养老与医疗改革:探索农民养老金与务农年限挂钩机制,试点“医保券”减轻缴费负担。
实用建议:
村集体探索闲置农房入股合作社,增加财产性收入。
返乡青年创业可申请“新农人”补贴,享受税收减免政策。
四、未来展望:城乡融合与制度创新
乡村振兴需突破城乡二元结构,深化土地、人才等要素改革:
土地制度改革:稳慎推进宅基地“三权分置”,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。
人才引育机制:实施“乡村振兴定向培养计划”,吸引大学生、科技人才下乡。
“三农”问题的解决是一场持久战,需凝聚、市场、农民三方合力。通过科技赋能产业、改革激活资源、政策兜底民生,方能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全面振兴目标。
引用来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