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型肝炎病毒(HBV)是一种威胁全球健康的病原体,了解其特性与防控手段对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至关重要。
一、HBV是什么?定义与基本特性
乙型肝炎病毒(Hepatitis B Virus,HBV)属于嗜肝DNA病毒科,其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DNA,主要攻击肝脏细胞,引发急慢性肝炎。病毒直径约42纳米,外层为包膜蛋白(HBsAg),内层为核心蛋白(HBcAg)。HBV的抵抗力较强,但煮沸10分钟或65℃高温处理1小时可灭活,含氯消毒剂和环氧乙烷也能有效杀灭。
核心特点:
二、HBV如何传播?三大核心途径
HBV通过血液、体液和母婴途径传播,日常接触如共餐、拥抱不会感染。
1. 血液传播
2. 母婴传播
3. 性接触与体液传播
三、预防HBV感染:科学防护指南
1. 疫苗接种:最有效的“防护盾”
2. 切断传播途径
3. 母婴阻断措施
4. 日常健康管理
四、感染HBV后如何应对?治疗与管理
1. 急性感染
多数成年人可自愈,需卧床休息、避免肝损伤药物,并监测肝功能。
2. 慢性感染
五、破除误区:关于HBV的常见疑问
1. “共餐会传染乙肝吗?”
不会。HBV不经消化道传播,共用餐具、水杯无风险。
2. “乙肝携带者需要治疗吗?”
若肝功能正常且无炎症,通常无需治疗,但需定期监测;若病毒活跃,则需抗病毒干预。
3. “乙肝疫苗终身有效吗?”
接种后抗体水平可能随时间下降,高危人群建议每10年检测抗体,必要时补种。
HBV虽具威胁,但通过科学防控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疫苗接种、规范医疗行为、健康生活方式是守护肝脏健康的三大支柱。公众需摒弃对乙肝感染者的歧视,以科学认知促进社会共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