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卒中,俗称中风,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,严重威胁人类健康。其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,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。本文将从疾病定义、发病机制到防治要点进行全面解析,并提供实用建议。
一、脑卒中的定义与分型
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(出血性卒中)或阻塞(缺血性卒中)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疾病。根据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(2024年版)》,缺血性卒中占比约72%,出血性卒中约占28%。
临床表现:
分型依据:
1. 缺血性卒中:血栓或栓塞导致脑血管阻塞。
2. 出血性卒中:高血压、血管畸形等引发脑血管破裂。
二、脑卒中的发病机制
(一)缺血性卒中:脑血流中断的连锁反应
1. 血管阻塞: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,或心脏栓子脱落阻塞脑血管。
2. 缺血半暗带:核心坏死区周围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,需在“黄金时间窗”(4.5小时内)恢复血流。
3. 病理变化:
(二)出血性卒中:脑血管破裂的灾难性后果
1. 直接损伤:血肿压迫脑组织,引发颅内压升高。
2. 继发反应:氧化应激、炎症因子(如TNF-α)释放,加重神经元损伤。
三、脑卒中的防治要点
(一)急性期治疗:时间就是大脑
缺血性卒中:
出血性卒中:
(二)预防策略:分级管理降低风险
一级预防(未患病者):
二级预防(已患病者):
四、康复与护理:重建生活能力
1. 早期康复:发病后24-48小时启动肢体功能训练,如平衡练习和步行训练。
2. 心理支持: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达30%,需结合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。
3. 家庭护理建议:
五、实用建议:识别与急救
快速识别(BE-FAST原则):
急救步骤:
1.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记录症状出现时间。
2. 保持患者平卧,避免移动头部。
3. 若呕吐,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。
脑卒中的防治需要多管齐下,从危险因素控制到急性期救治,再到长期康复管理,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。随着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(2025)》的发布,我国正通过数据监测和精准防控策略,逐步降低疾病负担。公众需提高健康意识,掌握急救知识,共同守护生命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