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卒中_疾病定义-发病机制与防治要点全解析

脑卒中,俗称中风,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,严重威胁人类健康。其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,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。本文将从疾病定义、发病机制到防治要点进行全面解析,并提供实用建议。

一、脑卒中的定义与分型

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(出血性卒中)或阻塞(缺血性卒中)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疾病。根据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(2024年版)》,缺血性卒中占比约72%,出血性卒中约占28%。

临床表现

  • 缺血性卒中:突发偏瘫、言语障碍、视力模糊或眩晕。
  • 出血性卒中:剧烈头痛、呕吐、意识障碍,甚至昏迷。
  • 分型依据

    1. 缺血性卒中:血栓或栓塞导致脑血管阻塞。

    2. 出血性卒中:高血压、血管畸形等引发脑血管破裂。

    二、脑卒中的发病机制

    (一)缺血性卒中:脑血流中断的连锁反应

    1. 血管阻塞: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,或心脏栓子脱落阻塞脑血管。

    2. 缺血半暗带:核心坏死区周围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,需在“黄金时间窗”(4.5小时内)恢复血流。

    3. 病理变化

  • 急性期(6-24小时):神经细胞肿胀,炎症反应加剧。
  • 恢复期(3周后):坏死组织被清除,形成胶质瘢痕或中风囊。
  • (二)出血性卒中:脑血管破裂的灾难性后果

    脑卒中_疾病定义-发病机制与防治要点全解析

    1. 直接损伤:血肿压迫脑组织,引发颅内压升高。

    2. 继发反应:氧化应激、炎症因子(如TNF-α)释放,加重神经元损伤。

    三、脑卒中的防治要点

    (一)急性期治疗:时间就是大脑

    缺血性卒中

  • 溶栓治疗:发病4.5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,6小时内可用尿激酶。
  • 机械取栓:6-24小时内通过导管清除大血管血栓,优先选择DAWN/DEFUSE-3标准评估。
  • 出血性卒中

  • 降压管理:收缩压需控制在<180 mmHg,避免强化降压。
  • 手术干预:血肿清除术或动脉瘤夹闭术,降低颅内压。
  • (二)预防策略:分级管理降低风险

    一级预防(未患病者)

  • 控制危险因素
  • 高血压:目标血压<130/80 mmHg(80岁以上可放宽至<140/90 mmHg)。
  • 糖尿病:糖化血红蛋白<7%,空腹血糖4.4~7.0 mmol/L。
  • 血脂异常: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<1.8 mmol/L(极高危人群)。
  • 生活方式干预:限酒、低盐低脂饮食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。
  • 二级预防(已患病者)

  • 抗血小板药物: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(21天),减少复发风险。
  • 抗凝治疗:房颤患者使用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,4天内启动更安全。
  • 四、康复与护理:重建生活能力

    脑卒中_疾病定义-发病机制与防治要点全解析

    1. 早期康复:发病后24-48小时启动肢体功能训练,如平衡练习和步行训练。

    2. 心理支持: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达30%,需结合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。

    3. 家庭护理建议

  • 饮食:增加膳食纤维,减少红肉摄入。
  • 环境改造:安装防滑垫、扶手,减少跌倒风险。
  • 五、实用建议:识别与急救

    快速识别(BE-FAST原则)

  • 平衡(Balance)、视力(Eyes)、面瘫(Face)、肢体无力(Arm)、言语障碍(Speech)、时间(Time)。
  • 急救步骤

    1.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记录症状出现时间。

    2. 保持患者平卧,避免移动头部。

    3. 若呕吐,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。

    脑卒中的防治需要多管齐下,从危险因素控制到急性期救治,再到长期康复管理,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。随着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(2025)》的发布,我国正通过数据监测和精准防控策略,逐步降低疾病负担。公众需提高健康意识,掌握急救知识,共同守护生命健康。

    上一篇:三顾茅庐之顾:探访深意与历史典故解读
    下一篇:孙坚孙策孙权:父子兄弟的东吴政权奠基与传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