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是女性生殖健康的“晴雨表”,但许多人对月经不调的判断标准、就诊时机和检查流程存在困惑。本文将结合临床指南和医学研究,系统梳理月经不调的核心知识点,帮助读者科学应对这一问题。
一、月经不调的定义与诊断标准
根据最新医学指南,月经是否正常需从四个维度评估(图1):
1. 周期长度:正常范围为24-38天,短于21天为“周期缩短”,超过35天为“周期延长”。
2. 规律性:相邻周期变化不超过7天,若波动超过8天则属异常。
3. 经期长度:持续2-8天为正常,超过8天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。
4. 经量变化:与既往经量对比,明显增多(如每小时需更换卫生巾)或减少(仅点滴出血)均需重视。
需特别注意的是,连续2-3个月出现上述异常即达到就医标准。
二、何时需要就医?这6种情况别拖延
1. 急性大出血:每小时浸透1片以上卫生巾、伴随头晕乏力,可能提示子宫肌瘤或凝血功能障碍。
2. 闭经超过3个月:排除妊娠后,需检查卵巢功能或垂体疾病。
3. 经期剧烈腹痛:尤其伴随发热时,需警惕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。
4. 青春期初潮后持续紊乱:16岁后仍无规律月经,可能涉及生殖系统发育异常。
5. 备孕困难伴月经异常:周期不规律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或黄体功能不足。
6. 围绝经期异常出血:绝经前反复点滴出血,需排除子宫内膜癌变风险。
三、关键检查项目与最佳时机
检查需根据月经周期安排,不同时间点的检测意义截然不同(表1):
| 检查项目 | 最佳时机 | 临床意义 |
|--|--||
| 性激素六项 | 月经第2-5天(基础状态) | 评估卵巢储备功能,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|
| 排卵监测 | 月经第13-15天 | 通过LH峰值判断排卵时机 |
| 黄体功能检查 | 月经前7天(周期第21天) | 检测孕酮水平,诊断黄体功能不全 |
| 妇科B超 | 月经干净后3-7天 | 观察子宫内膜厚度,筛查子宫肌瘤等器质病变 |
| 宫腔镜检查 | 月经结束后2天 | 直接观察宫腔形态,诊断息肉或粘连 |
特殊提醒:
四、检查前必知的6大注意事项
1. 避开经期干扰:除性激素六项外,其他妇科检查需在月经干净后3天进行。
2. 记录月经日记:就诊时提供至少3个月的周期数据(包括出血量、疼痛程度)。
3. 特殊人群调整:
4. 检查禁忌:
5. 饮食管理:
6. 心理准备:
五、常见病因与治疗方向
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(FIGO)分类,月经不调的病因可分为9大类:
1. 结构性病变:子宫肌瘤(占20%)、子宫内膜息肉、腺肌症等,可通过超声确诊。
2. 内分泌紊乱:
3. 医源性因素:长期服用抗凝药、宫内节育器移位等。
4. 全身性疾病:肝硬化、肾功能衰竭等代谢性疾病。
治疗方案选择:
六、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1. 青少年女性:
2. 围绝经期女性:
3. 产后女性:
七、预防与日常管理
1. 生活方式干预:
2. 饮食调理:
3. 中医辅助:
行动建议
若您出现以下情况,请立即预约妇科检查:
✅ 连续3个月周期紊乱
✅ 单次经期出血超过10天
✅ 非经期异常出血或绝经后出血
✅ 伴随严重贫血(面色苍白、心悸)
建议所有育龄女性建立月经健康档案,使用手机APP记录周期变化(如Clue、Flo),这些数据将成为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。记住:规范的检查和早期干预,是守护生殖健康的关键防线。